• 期刊首页
  • 学校简介
  • 期刊导读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介绍
学校简介
期刊导读
投稿须知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华大新闻

  • 筑牢防线不放松 学校召开秋...
  • 《永远的恩格斯》出版 纪念...
  • 教育部官网报道我校“四个维...
  •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三全...
  • 心系家国事 情寄中华诗 202...

通知公告

  • 关于限时开放桂中路路障的通知
  • 关于学校门禁管理方式调整的通知
  • 关于学校桂东东路暂时封闭的公告
  • 2020年度妇科体检工作通知
  • 2020年度教职工体检通知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20 > 04 > 信息摘要

激活人的“善之禀赋”:康德论人性与道德教育

【出 处】:

【作 者】:徐洁

【摘 要】康德认为,人是一种兼具自然与理智的双重性存在。其中,自然存在体现了人的经验取向,它所彰显的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直接性意欲的满足与实现;理智存在体现了人的理性取向,它所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由与意志自律。并且,人的理性与自由、尊严以及道德密切关联,因为人的理性要求人遵从自己通过意志自律所立下的道德法则,由此实现人的道德自由。但是,由于人性之中同时含有感性与理性两种成分,故而康德将人性理解为"善之禀赋"与"恶之倾向"的共居,也由此暗示了人性向善的道德可能。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消解人的"恶之倾向",继而使人能够均衡地激活其本性之中的"善之禀赋",培育受教育者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和激发受教育者遵守道德法则的兴趣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两种必要途径。

相关热词搜索:康德 道德教育 善之禀赋 人性

上一篇:幸福何以成为德育的目的
下一篇:道德概念的软硬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鄂ICP备0503325
地址: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430079